台灣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指出,全國約200萬人有憂鬱症狀,其中重度憂鬱者,約125萬人。除了心情鬱悶、低落、煩躁,憂鬱症患者可能同時伴隨疲倦、無動力、失去興趣、健忘、容易分心、反應變慢、睡眠食慾變化等症狀。研究發現,憂鬱症患者的腦中,有些特定腦區活性減少。治療的目標,是藉由藥物或非藥物的方式,將大腦失調的神經傳導物質恢復平穩,或是活化腦神經細胞,以改善憂鬱症狀。
目前憂鬱症主要治療方式是抗憂鬱藥物搭配心理治療,但研究指出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憂鬱症病患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,或是無法承受藥物的副作用。在藥物之外,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(rTMS)提供了憂鬱症治療的新選項。在2008年rTMS被美國藥物及食品管理局認證用於憂鬱症的治療。臺灣在2018年取得衛生福利部的許可,用於治療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之重度憂鬱症成人患者。
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、不須手術、安全性高且極少造成病人疼痛的神經刺激術。它藉由電磁感應原理,經由快速的電流改變產生感應磁場,此磁場可穿過頭骨,於對應的大腦皮質上產生感應電流,造成神經細胞去極化,以此調節大腦神經元,刺激功能低下的腦區,讓神經元釋放神經傳導物質,進而影響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腦區之神經迴路,改善憂鬱症狀。 |